延續上一篇筆者在大學時期的故事
在決定前往北京就讀研究所之際,我發生了一件徹底改變我的人生價值觀與處世態度的事情:我的父親在公司的強力勸說下,退休了。那一年,我大學剛畢業,剛申請上研究所,我哥哥也剛畢業,還要當兵,意味著,家裡頓時沒有了收入,也因此,我思考著是不是不要去北京,繼續待在台灣唸研究所。這樣我可以在研究所領研究費,再加上自己當家教賺取的所得,應該可以養得活我自己,減少家庭的支出。
然而,我的父親勸說我前往北京,並告訴我:我前往北京所學的一切都是對於自我的投資,有了這些經歷及視野,會在多年之後,以更大的投資報酬率回饋給我,家中還有存款,勸我不要著眼於眼前兩年的花費,目光放遠,投資自己,並在多年後更加地發光發熱。 (btw 在大陸念研究所是不用學費的,在學校裡的生活消費也非常低,但教育的資源卻非常好,因此真的是一個非常好的自我投資)
因為這件事情,讓我瞬間改變了我求學的心態,我明白,前往北京求學是一筆對自己的投資,所以我應該要努力用功,讓投資報酬率最大化。在我待在大陸的這段時間裡,我應該無所不用其極的提升自己,才不枉費我選擇不繼續待在台灣的機會成本。
於是我就在2014年的9月1日前往北京。
到了北京以後,因為是學校,總是能夠將世界各地的學生們安排得妥妥貼貼,住宿的事情不用擔心,生活的各種大小事情也都有同學可以幫忙,再加上本來就對研究室熟悉,我算是很快地就安頓下來了,但也很快的,我面臨了非常嚴重的冒牌者症候群。
似乎是之前暑假在學校的時光都已經將新鮮好玩的事情體驗過了,因此,一進入學校沒多久,我就開始擔心自己的課業會不會跟不上,害怕在這所聚集全中國大陸學霸們的學校裡,我可能會面臨學習成績墊底的問題。相比台灣的大學來說,北京清華大學的研究所對學生有更明確且更嚴格的要求,具體展現在作業、報告的數量、考試的多寡、英文授課與多到看不完的paper。
有一小段時光(我記得是在第一次期中考前的時光),我非常非常的害怕自己會跟不上同學,於是和我的父親說想放棄學業、回台灣的念頭,覺得這所學校超過了我的能力範圍,不是我夠資格來讀的學校。
我的父親又告訴我:我相不相信,會有人拿一百萬台幣,來跟我交換在這所學校唸研究所的資格?我說我相信(因為我有好多同學都是高考省前十名的同學,當他們考上清華的時候,浮誇的會請全村流水席慶祝,也有清寒的學生依靠全村資助上學的案例等等)。我知道,在中國大陸,能唸到這所學校有多不容易,也是多少學子與父母的盼望。我的父親說:
是了,這是一所你有錢你都念不到的學校,全中國大陸的學生們都擠破頭想進來,你真的不應該放棄,而應該珍惜你在那裡所有的經歷與學習。
就這樣,我咬牙撐過了第一次的期中考,發現自己的狀況還不賴,再撐過了各種報告與作業,讀paper的速度變快了、做實驗、寫論文的進度也都在軌道上穩穩邁進。
就這樣,我靠著每天早八晚九的讀書與努力,漸漸地走出冒牌者症候群,而後一年半的時間,我努力找實習,寫論文,修課,順利的在努力的過程中享受這所學校帶給我的所有知識、並與精彩的同儕們好好交流。
在就讀研究所的一年半中,我過著旁人看似枯燥乏味的類高三生活,天天努力唸書、寫作業跟論文,最後順利畢業了。
詳細的學習歷程與學校生活可以看我之前的另一篇文章:
在這個過程裡,我有兩個感悟:
可能是因為出國唸書的代價太大(包含需要獨身前往外地以及經濟負擔),這樣的代價會讓人改變心態,而開始用“投資”的態度來面對學習這件事情。當你付出足夠大的時間與經濟成本以後,會促使人更激發潛能,更珍惜每一個學習的機會,進而好好投資自己,並放眼未來,努力讓自己在未來的時刻不僅可以回收成本,甚至更上層樓。
在面對冒牌者症候群的時候,我們可能妄自菲薄,裹足不前,越是這樣的時刻,就越要堅持下去,相信自己辦得到。適時地尋求支援與幫助,自己陪伴自己,並幫助自己勇敢面對挑戰與困難。

接下來,我們來聊聊跟UX相關的實習
筆者在碩一升碩二的暑假(2015年7–10月),在上海的BMW Technology Office China 實習,擔任Customer Understanding Intern (HCI research intern),而整個碩二上(2015年 10月–2016年 1月),筆者則是在上海的Continuum Innovation擔任 UX research intern。兩份實習,為期一共半年的時光,也是筆者在大陸最多學習、最辛苦的時光。
先來說說找實習的過程吧
2015年年初,當時正式Wix跟Weebly大行其道的年代,我用Weebly做了自己的作品集網站,投遞了各種各樣的實習,印象很深刻的是我第一次面臨的實習機會,是一家外商新創公司,做CRM相關的系統,對方的負責人希望拿到實習機會的同學,可以在畢業之後繼續留下來工作,當時的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奇怪的要求,畢竟,都還不了解公司,就要選擇簽下兩三年的約,是很重大的決定,但一方面,又覺得自己是不是不應該放棄任何機會,面對所有機會都應該全力以赴?所以感到困惑。
還記得當時的我把這個煩惱告訴饒老師以後,饒老師告訴我:
你人生會遇見很多很多好的機會,不是所有的工作機會你都要全力以赴,你是有籌碼的人,當你有了實力,是你挑工作,而不是工作挑你。
就這樣,在饒老師的勸說之下,我放棄了第一個實習的機會。再過了一陣子以後,我陸續投遞了阿里巴巴、微軟、BMW、奧迪等15家以上的公司。最後拿到offer的有阿里巴巴的阿里媽媽部門的UX research intern以及BMW的HCI research intern。
當時我選擇了BMW,因為這個工作地點在上海,我因為當時的自己從沒去過上海,因此非常想去上海看一看。另外,我的論文也需要在上海進行實驗,因此我就選擇了BMW這個工作機會。
沒有選擇阿里巴巴的原因是因為2014–2015年期間,剛好歷經了中國大陸互聯網O2O泡沫,當時,有好多好多新創公司都倒了,且三大互聯網公司也分別都傳出經營不善的消息(當時三大互聯網公司還是百度、阿里巴巴與騰訊),再加上當時的我並不明白廣告部門(阿里媽媽)在阿里巴巴中擔任了什麼樣的地位,再加上阿里巴巴的企業文化總傳出許多負面消息(而且我當時面試的時候,面試官真的好兇好兇啊,態度非常不友善。據說這是故意的,是屬於壓力測試的一部分,面試官會不斷質疑你的專案的每一個小細節,據說這是為了嚴防很多學生的專案可能有造假或不是自己執行的緣故),我就更不願意前往杭州了。
就在隔年(2016年),傳出了阿里媽媽為阿里巴巴賺進了幾個億的消息,當時的我,還在北京寫論文,覺得自己當時拒絕了阿里媽媽的職缺,真是太可惜了啊…
但也就再一年後,阿里巴巴內部傳出了阿里媽媽部門被瓜分的消息,據傳,會被瓜分的原因是因為廣告部門獨攬了整個公司大部分的營收,且對電商各平台的廣告版面有太高的引導權力,導致各平台的不滿,且影響開發效率,因此發生改革,讓各廣告版面由各自的電商平台獨立負責,且營收也各自計算。
自始自終,我都不確定這些消息是真或是假,但真真切切讓我學到了一件事情:
選擇的好壞,有時候不見得是當下可以看得出來的。歷史學家會在百年過後才開始評價當時君主的各項決策,或許,我的對於自己決策的好壞,也需要相隔幾年以後再評價,才足夠公平。
倒不是說我當時選擇了BMW就是更好的選擇,我相信如果當時我選擇了阿里巴巴,也能夠在面對困境的過程中時時刻刻都幫助自己度過困難。只是,我想,如果當時選擇了阿里巴巴,應該會得到非常不同的職場感悟,也進而影響我後續一系列的職涯選擇吧。
講回來在BMW的實習,當時我所任職的部門為BMW Technology Office China,這是除了BMW California以及BMW在慕尼黑總部外,全球唯三研發中心之一。這個部門的主要業務是進行自動駕駛技術的測試與研發改善。意即BMW的自動駕駛技術主要開發地位在美國加州,但在美國,交通狀況相較於亞洲與中國大陸來說,算是較有秩序,道路較寬敞、車輛數也比較少,無法模擬自動駕駛技術在亞洲的應用可行性(道路較窄、車輛數多、告示牌也偏多還有摩托車、腳踏車與行人的數量也較多的狀況),因此BMW中國研發中心主要的業務是測試自動駕駛技術,並做相應技術的研發與改善。
我在這裡面的工作內容是幫助BMW做各式各樣相關的HCI研究,研究的主題從使用者與車內娛樂系統的各項互動研究之外,也會幫忙整理中國駕駛在駕駛風格與認知行為與歐美駕駛的差異,更會參與新原型的發想、開發與測試。